理论上,存储器可以无限增加,但是理论上,地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势必制约存储器的增长。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信息存储是怎样消耗地球资源的?
有问题就有答案
头条的存储服务器得多大空间?
各位都知道:资源是有限的,无论怎样增加电脑存储器的数量,都有耗尽地球的一天。
据最新报告,再过225年,半个地球都不够用。
但是很多回答都说:只要钱到位,不就是存储器吗?买!加!无限加!
这其实忽略了一个矛盾:人类日益增长的信息量与有限的地球资源之间的矛盾。
随着时间流逝,信息终将会增长到一个可怕的量级。到那时,或许整个地球都被用来做存储器,都不够用的。
理论上,存储器可以无限增加,但是理论上,地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势必制约存储器的增长。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信息存储是怎样消耗地球资源的?
信息存储最直观的就是U盘、硬盘,以及手机中看不见的存储器。
拿最常见的U盘来说,除去电路和外壳,其中存储信息的部分就是闪存芯片(Flash Memory),它的原材料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基本都是从沙子中提取的。
所以,U盘最主要的原材料,就是沙子。
地球上的沙子的确是有限的。
硬盘分为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机械硬盘存储部分原材料是铝合金,固态硬盘跟U盘一样,也是沙子。无论是铝合金还是沙子,都是地球资源,而地球资源有限,这就是物质层面的消耗。
除了物质层面,还有能源层面。无论添加数据还是删除数据,都需要在通电的情况下进行,比如U盘在高速工作时,会发热。
综上,信息存储会消耗有限的物质和能源。
按照目前的情况,存储信息的耗电量,在未来会爆炸式增长!(能源消耗)
根据美国物理联合会进展(AIP Advances)的一篇论文,随着时间流逝,存储信息的耗电量最终会达到一个惊人的程度。
0.5的红色曲线表示估计为50%,0.2是20%的估计,以此类推
现在,全球能源总需求量约为18.5拍瓦(一拍=1000000000000000,15个0)。假设信息每年增长50%,按照这个数据计算,经过130年,也就是2151年,仅仅是存储数据,就会消耗18.5拍瓦,也就是目前全球总用电量。
有人说,信息每年增长50%,这个估计太夸张了,事实究竟怎样?
根据IDC(国际数据)的估计,目前信息增长是每年61%!所以,估计为50%,反而保守了!
存储信息,在未来需要多少硬盘才能装下?(物质消耗)
根据英国科学家Melvin M. Vopson提出的信息-质量等效原理,目前(2020年)地球上产生的总信息质量为23.3×10−17公斤,比细菌还轻。
假设每年增加1%,到3150年,才能积累1公斤的信息质量。
假设为5%,到2695年,才能积累1公斤的信息质量。
当假设信息增长为50%,到2070年,就积累了1公斤的信息质量。按照50%增长速度,再过225年,信息质量就累积到了约6×10的24次方千克,这个重量,是地球质量的一半!
这就是真正的“数字地球”!
要装下这么“重”的信息,需要的硬盘要更重才行。
计算的结果很可怕,事实会怎样?
虽然将来,我们在今日头条上创作的文字和视频,可能用一半的地球用来存储都不够,但这并不是未来面临的唯一难题。
能源,比如电力,目前主要还是火力发电,火力发电至少占据全国70%以上的发电量,而火力发电依靠烧煤进行,归根结底,这也是物质层面的消耗,而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几百年内就会用完。
不过随着科技进步,或许未来太阳能、风能会占主要地位。
所以地球质量的一半都用来做存储服务器,这个理论上可能,但是这样做,人类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所以,科技进步会慢慢解决这个难题,或许隔几百年,删除一次,减少空间浪费。
视频、短视频、图文,每天都在源源不断的生产,存储服务器也不断地增加,再过几百年,就会占很大的地方,各位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呢?
亚马逊森林蝴蝶效应故事是真的吗?
亚马逊森林蝴蝶效应故事是虚拟的比喻。
一只蝴蝶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轻轻扇动几下翅膀,就可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刮起一场飓风。这就是有名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Edward N.Lorenz)于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
哪些品牌的内衣值得推荐?
我来为小胸妹子说话,国内市场上的小胸内衣大多有很厚的海绵垫,既压胸不舒适,也不利于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压胸的内衣会阻碍到胸部的发育。
日系内衣相比欧美,颜色和花纹更合我们口味,而且日系内衣虽然有胸垫,但都是可以抽出的,非常贴心。
今天就来给大家推荐一些适合小胸妹子的日系内衣。
1. Tutuanna 价格100出头
这个牌子的内衣最大的特点就是少女,而且价格比较亲民,有的100出头,有的50左右。
一般在商场里都有tutuanna的专柜,除了内衣,她家的袜子和内裤也很可爱噢。
2. Peach John 价格200左右
Peach John是一个日本大热的内衣品牌,颜色淡雅做工精致,所以价格也偏高一些。
Peach John在天猫有旗舰店,优势是有很多限定款,非常好看。
除了内衣,Peach John的泳衣颜值也很高。
3. 华歌尔 价格200左右
华歌尔在大家眼中好像都是大妈设计,对大胸很友好。
但其实华歌尔有一个副线安斐儿,专做少女系文胸,像P1的蓝灰色文胸就是安斐儿X田中里奈的联合设计,颜值超高。
4. LA VIE A DEUX 价格200左右
同样是一个以清新设计见长的内衣品牌,她家的水溶蕾丝系列很出名且不扎好穿。
5. Risa Magli 价格200左右
Risa Magli最出名的就是小碎花设计了,品牌非常偏好花朵元素。
而且日本设计师就是这样,虽然风格甜美,却不会让人看了之后觉得甜腻。
如何开通亚马逊店铺?
最近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亚马逊无货源模式比国内的无货源模式暴利,亚马逊店群到底可以不可以做,好不好做?下面我就来跟大家分析一下亚马逊无货源应该如何运营。
国内的电商平台肯定会有存在的,多数是被挤兑的才会通过这种办法去让自己的排名更靠前。如果你在亚马逊上不想被封店就不要去,因为亚马逊对于这块是非常的严格的,发现你的证据之后,他们会收集的证据,最后给你一个沉重的打击,让你在跨境电商没有办法做下去。
亚马逊当中的利润,应该是目前所有电商中最大的啦,至少比国内电商大了很多,国内电商大家应该都清楚,饱和状态,竞争非常大,早就已经没有利润可言了,但是亚马逊无货源模式却属于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目前正属于红利期,很多新手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加入其中完全可以,不过前期店铺目前肯定会有一个稳定期的,不可能说你注册新店铺,第一天就会出单,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前期的时候大概半个月左右出单,然后会有一个稳定期,大概两到三个月。
目前亚马逊注册需要营业执照、Visa信用卡和法人身份证,个人去申请的话没有公司容易,做亚马逊需要公司营业执照(个人独资),同一个公司可以分别在不同的站点开店,也就是你用公司的营业执照可以同时注册,北美站、欧洲站、日本站等等,真正实现卖到全球各地。
同样的很多人都有一个担心,亚马逊毕竟是跨境电商,不会外语怎么办,其次国际物流也是一个麻烦,基本上都会有这样的困扰,也担心运营这方面怎么做,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我们线下手把手教学,并且可以使用我们的亚马逊后台(产品采集,产品过滤,产品翻译,产品管理信息,员工管理,汇率管理,订单管理,物流管理等等),使用我们的深圳中转仓(帮您 验收产品是否破损,是否商品和图片一致,是否违禁等等,再二次打包贴签帮您发往国外),亚马逊 的运营技术,操作过程中给你提供技术支持!
亚马逊优势
1. 亚马逊是全球商品品种最多的网上零售商,国外知名度和美誉度高,买家流量大;
2. 无货源+店群也就是不备货、不囤货,批量的进行操作,将一家店铺的盈利扩大十倍,百倍以更新颖、更低成本、更低风险的量变。
3. 亚马逊平台的国外网购客户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产品利润最高。亚马逊全球4亿多的用户量,300多万的卖家 而且外国人的购买习惯更是相反与国内电商平台的规则 流量可想而知。
亚马逊平台对卖家很亲近,你在开店的时候就会有体会,因为你不用可以的去让别人好评,更不用设置打折等套路去让买家,好评这些个方法在国内电商平台上吃得开,但是在亚马逊平台这样做就是违规操作,严重的还有可能会被封店。亚马逊对待所有的卖家都是一视同仁,无论你的销售额有多高,只要你触犯了平台规则,他们就会把你清理出去,不给任何机会生存,非常公平的。
深度学习是什么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作为一名从事深度学习理论与应用研究并行的调参侠,在18年以前我也一脸懵逼在网上苦苦搜索答案。在这里我将用最通俗的语言描述一下深度学习,一定能看懂的。
人工智能涉及的范围很广,其实现方法中最为火热的莫过于深度学习。
传统的编程是这样的:给定输入和映射关系(通过程序完成),得到输出。
比如你要求一个数的平方,那么就写好求平方的程序(关系),然后输入一个数(输入),再得到一个平方之后的数(输出)。
深度学习是这样的,给定输入输出,得到映射关系。
比如给定1、2、3和2、4、6,求出他们是什么关系,这个模型关系称为模型。(这个一看就知道是两倍的关系了)然后用这个关系去预测新的输入,比如再输入一个4,会得到什么呢?(显然是8呗)
深度学习也是这样的,就是通过这个得到的映射关系(模型),来完成预测,比如人脸识别这些(通过得到的关系预测是哪个人脸)
举个栗子,来看看深度学习中的生成对抗网络,这种方法最早用于生成图像,就是给定一些图像,然后生成人们需要的图像。比如给些人脸图片,然后也生成一些人脸图片。
(如果看不懂这张图请忽略)
这就是深度学习,来回不断判断(训练),得到一个模型,然后之后的输入就会根据这个模型得到输出。
这是一种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这些用于完成这种 :输入 输出 (比如人脸表情识别,放上生气开心等表情作为输入,然后将生气标为1,开心标为2……)丢进去得到一个映射关系(模型),那么之后要完成人脸表情识别的时候,将新的人脸放上去得到结果是2,那么就说明这张人脸图像是开心啦(◦˙▽˙◦)
如果想真正了解,不妨阅读一下以下几本书。
有大神介绍几个靠谱的副业或者兼职吗?
靠谱的兼职有,而且很多!
先强调一点
不要交钱!
不要交钱!
不要交钱!
所有让你先交钱或者先做一会再交钱的兼职,你直接一巴掌扇过去
1、做中间商
闲鱼卖货
现在抖音、知乎大批的收徒,来割韭菜,其实具体的运营思路无非就是在闲鱼选取合适的类别,然后从拼多多、淘宝这样的平台下单卖货,这边闲鱼下单,那边平台下单,你只在当中做中间人,从而收益。
也可以像我一样,收同学不要的东西挂在闲鱼上面。不仅让闲置的物品重新找到新主人,也实现了低碳环保的新理念。即使你是个新号发布商品,闲鱼都会给你流量,所以尝试着卖卖自己的闲置物品。有经验了可以尝试着赚差价。
2、写稿(文笔好的推荐)写作可以说是一项回报率特别高的兼职了,
为什么回报高,因为缺优质内容啊!
抖音、快手——缺视频原创编辑、脚步
公众号、新闻媒体——缺优质原创文章
剧本杀——脑洞大,设定精彩的剧本
反正市面上是各种缺乏
可以说,文笔不错的童鞋投稿是做副业的不二之选了。当然,稿费更多,同时也意味着对稿件的要求更高。
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宴席。
3、有道人工翻译
这个适合外语好的同学
主要分为快速翻译和文档翻译,快速翻译比较简单一点,主要翻译内容是日常用语,工作沟通等。而文档翻译相对难一点,比如翻译一些专业论文或者合同标书。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上面接单,不但能锻炼自己的外语能力,还能得到一笔报酬,何乐而不为呢?
4、拍照
这个兼职我不想说太多,大概介绍一下
大学室友
知道这个兼职后,五一节都没回家
晚上抽空在学校附近拍摄各种车的违规、违停
传到专收这个的公众号、app上面
五一节赚了1200左右
但个人觉得这事有点没下线了,不推荐,而且怕被车主打(室友就差点被打,还好他跑得不慢)
需要的朋友留言
5、ps兼职
这个兼职相对而言有一些门槛,需要你会PS才能做。如果你会PS,那么可以去千图网、花瓣网等接单
这些都是设计师网站,有大量的设计作品需求,大家可以在上面找PS兼职。如果你不会PS也没关系,可以去B站上找一些课程自学。
5、问卷类
问卷任务比较多,现金奖励,适合赚点零花钱,就是比较费时间
(1)易调网
(2)集思网
(3)投吧
(4)第一调查网
(5)YouGov
(6)爱调查
这些其实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就是通过回答问题,获取积分,或者金币,然后满多少了可以兑换金钱或者实物,比较适合纯新人小白,不过没什么性价比,没复利,一个单子结了另外一个还是从0开始!
6、跑腿类兼职
腿类的就推荐:蚂蚁路客 美团拍店 企鹅绘图 地图淘金
只要把地图上显示的目标店铺寻找到,用手机拍下门牌,提交完成即可。
不进店的任务是两元,进店任务是三元,
寻找店铺,拍照门牌都很简单,
但最后一项是必须要点开支付宝收付款,让店家扫描确认收付
对于没事散散步的朋友其实做做这任务,也是挺有意思的事情,但真正想做兼职赚钱的朋友最好还是别考虑了!
7、配音兼职
现在很多平台都有配音兼职入口,比如喜马拉雅FM、荔枝FM、配音秀等声频平台。
如果你的声音好听,普通话也不错,可以入驻这些平台上传自己的配音作品,也可以接平台任务做配音
比如喜马拉雅有个有声制作平台,只要登录注册就能做配音任务了。
先介绍这些线上的兼职吧,如果有人看,抽空说一些线下的兼职副业
做兼职、副业是一个应该慎重起来的事,尤其是我介绍的这些线上兼职,更应该格外注意自己的各方面安全问题。
一开始说什么1千、一小时赚100的,全™不靠谱。
我自己也是被骗了好几百,骗人的也很奇葩
一开始免费的最后总会有各种理由收费,不然你以为免费带你的是吗,不过有例外那就是那种需要拉人头的愿意带你,最后也是慢慢总结了一些辨别的经验吧。
今天把几年没登的头条号捡起来了,本来想发个视频,看见这个问题。抽空写这些,希望看完能关注一下,谢谢((捂脸跑)~)
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看到这问题下的回答,感觉大家已经爬出了「设计 = 艺术创作」的泥沼,来到了「设计 = 解决问题」的蛮荒。
为什么说「设计 = 解决问题」这种解释是蛮荒呢?
因为,虽然这个看似万无一失的解释的确走出了误区,但是它不准确,甚至对理解设计没有任何意义。把设计简单的解释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像把人丢在蛮荒,自生自灭。我们有意识去做的哪件事不是在解决问题呢?小到吃喝拉撒,大到治理国家,并非每一件事都是设计,也并非每一个问题都是设计的问题。比如,把五号电池的容量提升到 5000 mAh 就不是设计问题,而是技术问题。
为了走出「设计 = 艺术创作」的误区,用「设计 = 解决问题」这个辽阔无边的概念来宣传所谓的「大设计」,这多少有些矫枉过正。一个杯子简化掉纹饰,不妨碍大家认得它是杯子;但若是把这个杯子简化成圆柱体,恐怕就没人认得它了。
那到底什么是「设计」呢?
事实上,在上世纪,学界就已经对「设计」这个概念有了公认的解释:
conception and planning of the artificial 对人造事物的构想与规划
这是对「设计」最宽泛的定义,但也比「设计 = 解决问题」要准确的多。
- - - - - - - - -
当然,这毕竟是最宽泛的定义,想要更深入地理解设计,还要对这里面的两个概念再做一点诠释:「构想与规划(conception and planning)」和「人造事物(the artificial)」。
不过,在这做这些诠释之前,我们需要先引入另一个概念——「棘手问题(wicked problem)」。
棘手问题(wicked problem)
Richard Buchanan 教授在「Wicked Problems in Design Thinking」一文中,将设计与社会工程学中的棘手问题(wicked problem)这一概念联系在一起,并阐明,设计所解决的正是「棘手问题」。根据 Horst Rittel 教授的定义,棘手问题指的是:
class of social system problems which are ill-formulated, where the information is confusing, where there are many clients and decision makers with conflicting values, and where the ramifications in the whole system are thoroughly confusing. 一类难以程式化的社会系统问题,在这其中,信息是含混不清的,存在着多方利益的决策者,并且(解决问题的)结果在整个系统中(的影响)是难以捉摸的。
构想与规划(conception and planning)
说白了,构想与规划(conception and planning)描述的就是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描述虽然朦胧,但还是比较传神的,因为它传达出了设计中必要的逻辑性与创造性。
在广泛的理解中,设计被直觉地用一个线性模型来描述:即从定义问题到解决问题。定义问题是分析的(analytic)过程,指的是,找到问题并且理解每一个细节,明确所有需要满足的需求;解决问题是人为创造的(synthetic)过程,指的是,整合这些需求并平衡各方利益,产出一个可以指导实际生产的最终方案。
而事实上,一方面设计并非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另一方面,棘手问题是难以程式化的,这意味着这一类问题无法被线性地分析或解决。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反直觉,举个例子,想想设计中的「头脑风暴」。设计师脑暴出一个点子的过程并不需要任何线性的分析或推理,在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之后,我们大脑中自然而然会蹦出很多想法。
我们所熟悉的设计过程,被描述为五个步骤(对这五个步骤的描述有很多版本,但其实说的都是一件事):
1. 发现并定义问题
2. 通过调查与研究来深入理解问题
3. 创造性地提出构想
4. 精炼构想并付诸实践
5. 进一步迭代
当然,用这五个步骤也无法准确描述设计的非线性过程。比如,在第三步提出构想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回到第二步进行调研并重新理解问题。
人造事物(the artificial)
这个概念强调的是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对理解设计都至关重要,它们是:「人」和「人」。嗯,并没有什么不对。
前一个「人」,指的是「人造事物」中的「人」。设计是「人」创造事物的过程,强调的是人为的构想与规划,而机械化的生产并不是设计。棘手问题是难以程式化(ill-foumulated),且不可确定的(indeterminate),设计就是要在这样的条件下,通过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构想、付诸实践、循环迭代等步骤来创造出成功的解决方案。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智能,包括知识、逻辑、同理心、创造力、情感等,(至少在目前)是无法被程序所替代的。
后一个「人」,隐藏在棘手问题中,指的是社会系统中,引发棘手问题的「人」。不论是信息的含混不清,还是多方利益的决策者,还是结果在整个系统中难以捉摸,这些使问题变得棘手的根本原因,都来自于「人」。无论是符号、物体、服务,还是系统,每一个 placement 中的设计活动,都是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互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从人与人的交互(interaction)中来,最终也要回到人与人的交互(interaction)中解决。
嗯,这就是设计。
你买的最贵的书是什么?
我感到我一直在收藏书的过程中,单本价都是在2一5元之间的社会科学类的,工具书我一般也不会购买的,其一因为工具书品好的一般在百元以上,其二能打动我让我去收藏的书较少。直至去年的冬天那天天很冷,我的那位卖书的伙计裹着一件军大衣缩着脖子在书摊旁走过来走过去,进行走动式的取暖。我走过去后两眼放光,忽地发现一本缩印版的辞海,品好,无翻阅。近9品。询价为70元整,身上只剩下二十元零钱,非常舍不得购买。但又想借钱也得购回去的想法。就这样一边翻阅一边思考拿不定主意,借钱买回去的话,老婆大人一定要吵一顿的,又买旧书,日子过不过啦!等诸如此类的话,不买又舍不得这本好像是81或82年版的辞海。那天很冷,近半小时的思考,才发觉我的手和耳朵都冻红了,卖书的伙计看到了笑着说:“喜欢那本书的话,你就先拿回家去吧,啥时候有钱给我送下来都行。”我匆忙之余给伙计道了声谢谢,将书拿回家中。果不其然挨了老婆大人一顿数落,我耳根差点磨出茧子。买书钱总得还人家,与老婆大人一顿解释,几经周折在我的零花钱中扣除以还书钱。但那次购书的经历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