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就有答案
繁星春水或傅雷家书或青少年的七个好习惯的读后感 300~400字
《傅雷家书》读后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一对父子之间的通信,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得到如此多的认同,这就是《傅雷家书》不同于普通家信之处.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洋洋万言,字字涌动,阅者无不为傅雷的精神感动.信中有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子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子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子成才的人生真谛.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叶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子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
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子之间的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大家都在问
在没有学习精益生产相关知识之前,我对精益生产的了解很少,虽然也听说过精益生产的内容,但是对其内涵却不了解。通过学习,我对精益生产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精益生产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包括市场供销在内的生产的各方面最好结果的一种生产管理。 精益生产的实质是管理过程,包括人事组织管理的优化,大力精简中间管理层,进行组织扁平化改革,减少非直接生产人员;推行生产均衡化同步化,实现零库存与柔性生产;推行全生产过程(包括整个供应链)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零不良;减少和降低任何环节上的浪费,实现零浪费;最终实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它与传统生产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改变了品质控制手段;消灭(减少)了各种缓冲区;增加了职工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培训职工并与职工交流;仅在需要的地方采用自动化;精益组织结构。 精益生产既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实施精益生产就是决心追求完美、追求卓越,就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为实现七个零的终极目标而不断努力。它是支撑个人与企业生命的一种精神力量,也是在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的一种境界。 目前,有很多企业也在推行精益生产,但是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管理者的观点没有及时转变或是转变不彻底,没有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管理理念,在很多时候还保留着得过且过的思想,用原来的管理来处理问题; 2、“急功近利”思想作祟,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每一种新的管理推行的时候,都会有一些适应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不管是管理者还是生产工人都会感觉不舒服,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益,这时,高管如果不能痛下决心的话,就会导致精益生产很难推行; 3、部门工作不协调,互相推诿,缺乏整体配合,这是在很多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精益生产是一种全过程的管理,在很多时候需要的是团队合作、跨部门统一协调,只靠一个人、一个部门是很难实现精益生产的; 4、推行不合理,没有找准切入点,导致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反感,甚至是叛逆,做事情阳奉阴违,不按标准做事,最终导致人员离心,甚至是离职,从而影响精益生产的推广。 因此,企业在推行精益生产时,高层决策必须以长期理念为基础,即使必须因此牺牲短期财务目标也在所不惜;培养彻底了解并拥抱公司理念的员工成为领导者,并使他们能教导其它员工,发展信奉公司理念的杰出人才与团队;推动全体人员不断地省思与持续改善,以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当然,前途是光明的,开始是痛苦的,让痛苦最小的方法,就是缩短痛苦的时间,这就要求企业在推行精益生产时,要安排专职人员进行推广,并且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最终,坚持用精益生产的管理来解决遇到的一切问题,所有人树立精益生产的理念。 首先,人员需要专职的。生产现场永远不会完美,总是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能够全职推进精益生产和持续改善,更专心、更全面地关注这些改善,那么推进效果会比较好。 其次,环境需要专职的。设备、人员、
学习要精益求精作文
[学习要精益求精作文]
学习要精益求精 --读《孔子好学》有感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大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音乐家,学习要精益求精作文.他的好学精神一直为后人所称道,他拜师学琴的故事也为后人传为佳话.孔子小的时候,十分好学,他曾经跟随鲁国的乐师师襄学琴.有一次,孔子跟师襄学一首曲子,学了许多天后,孔子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技巧,将曲子弹得婉转流畅、悦耳动听、完美无缺了,但他仍然不满意,仍然继续反反复复地埋头弹奏,不肯学习新的曲子.直到有一天,孔子终于在弹奏时头脑中浮现出了作曲者的形象了,他才兴奋地要求老师教授他下一首曲子,小学五年级作文《学习要精益求精作文》.孔子是多么富有钻研精神啊!连他的老师师襄都不得不佩服他.孔子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学生,我们就应该像孔子那样,把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学好、学深、学精、学透,而不能似懂非懂、不求甚解.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像孔子那样有学问的人.(本文原创于四年级)学习要精益求精作文350字小学生作文(/)
拿业绩说话读后感
[拿业绩说话读后感]1、敬业米卢曾经过说态度决定一切,敬业是完美的工作态度;敬业是最可贵的职业品质,品质铸就业绩,敬业精神是取得好业绩的基础,拿业绩说话读后感.2、工作方法领会公司的经营方针,有非常高的执行力,把公司的相应政策落实到位.既要有象老黄牛那种埋头苦干的精神,又必须要讲究策略和工作方法,工作需要章法,要分轻重缓急!把事情做到有节奏,有条理.工作基本原则是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要事优先,我们必须让这个重要观念成为一种工作习惯.3、合理的利用时间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华罗庚的统筹方法.每天都是相同的工作时间,但是工作效率却是不一样的,原因就在于善于利用时间和拙于此道的区别.经营时间是一种学问,用好了可以为你带来数不尽的机会,使你顺利跻身高绩效行列.时间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是它一点一滴地累积成人的生命.时间是无情的,它不可再生,失去了就不会回来.所以我们要学会合理的利用时间,管理时间.4、团队精神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会协作让你业绩非凡.个人能力非凡只能代表个人的成绩,但真正出色的成绩应该是那些可以帮助团队实现整体目标的努力.要培养员工共存共荣的观念,团结后进,一损俱损,一荣俱荣.5、树立目标,追求卓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工作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要有前瞻性,不能只停留在现在的成绩上,要有更高的追求.当你成功那一天开始,你可能就已经是不成功了.因为,你成功的只是在你原来设定的那个目标上,而不是终级目标.而新的目标,不一定在你原来所走的路上,读后感《拿业绩说话读后感》.一句简单而有力的语言让做企业,做管理的人都觉得很有启发性,接着而来的就是压力.一种可以召唤动力的压力.新年刚过公司了深化改革的战略方针,在减员增效加薪的基础上整理出了关于未来公司运作的一系列打法.但是,对我这样的分公司基层工作人员来讲,我的目标还是很清晰,只是现在每走一步,都和过去不一样了.公司的改革在我个人理解起来其实很简单,如果说以前的公司成就是因为我们公司的每个人都有很强的合唱能力,那么就是说现在要求公司的每个人都要有独唱的能力,就像《世界是平的》一书所说的:现在是每个人的全球化.只有公司里的每个人都拥有独唱的能力,才会让公司更好的发展壮大,更上一个台阶.记得海尔集团张瑞敏曾感慨的回忆:当年,美国有一个大公司要和我们合资(后因控股权问题没有谈成).他们带了18个专家乘坐自己公司的专机来评价海尔.他们说:海尔虽然小,但是,海尔是他们遇到的公司中管理做得最好的.但最后,美国人说了一段话:你这个企业有一种很重要的敬业精神.但是我告诉你:过了20年,你不会再有这种精神,因为你们一定要发展.你看看日本,日本人当年比你们的拼命程度不知道要高多少,可今天的很多日本人根本不想干活了.你怎么保持这种精神呢?这段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当时我不相信会这样.但是,20年过来了,真是这样……所以,为了保持创业精神,海尔人必须每天战胜自我,求得新生.要想有动听的歌喉,要想有丰富的舞台经验,都要靠自身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习自然一定要排在第一位,时间会冲淡很多东西,随着岁月的流失,其实增长的不只是我们的年龄,而是冲淡了我们学习的.有个古人说了非常经典的话——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你算老几?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倒呢?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求教?来者急忙叩谢悔过.据说,这就是空杯心态的起源.其实每个做企业,做管理的人都应该有空杯心态.空杯心态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永不满足,空杯心态就是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拿业绩说话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大家都在问
活法第一章读后感毕业至今,工作已有五、六年之久,现在的自己,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与缺陷,成功二字更是遥不可及,但是即使如此,渴望成功的热情却始终未变。对照上期的成功方程式,结合下自身存在的情况,有了些许的感悟(有些以前可能就有认识,有些是在本书中启发的)!首先 能力一直以来,都承认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因为没有高学历高智商,没有出众的语言天赋,也没有专业的技能,是个普通的平凡人,也正因为这样,才想突破这样的自己,希望平凡的自己能做不平凡的事。因为承认了这一点,这几年来,一直愿意从最基层的学起、做起:打字,太慢,去学五笔;做帐,不懂,去学财务;绘图,不会,去学CAD……。反思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已经在提升能力了,已经在超越自我了,有的时候就会去找外部的借口,现在终于知道了原因,因为没有去追求卓越,没有去克服安逸的隋性,没有控制好大胆敏锐的特质、缺乏胆量,这些都是能力上的不足,未做到精益求精,所以能力仍是有限。二 努力看到“为何工作”四个字时,感慨万千!在这几年的职业生涯中,每次的择业都是为了不同的需要:或为了自身实现需要,或为了生存需要,或为了社会需要。但是值得肯定的是,每次的工作,我都在享受工作。很多的朋友、家人不能理解,认为我应该选择家人介绍的轻松工作,或是选择嫁人过居家的日子,但是我不止一次的告诉他们,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不管从事的是之前哪份工作,不管那年我的薪水不够我的生活,我仍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也非常的充实。只是,我忽略了其中的一点,就是专心致志。书中有句话说:如果知识广而浅薄,等于一无所知。我意识到自己错了,因为那些领域,我未做到专注。在此之前,我还在为自己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学的知识面之“博”而自豪,却不知这“广”跟“博”只是一个表象,并未做到高的境界,所以我的努力也未达到极致。书中讲到的“在悔悟中生活”,指的是经常真诚的反省自己,我想现在,就是自我反省的时刻吧,方向如果错了,那么目标就会离你越来越远,要经常性的反省,让好书成为我们的指南,拨乱反正,认真过好每一天,这样努力才不会白费,目标也会越来越近。三 态度这是三个因素中自认为做的最好的,正是因为一直抱着可以做不平凡的事,才满怀着希望走到如今。真诚、单纯、无私,这些被现在的人称为“傻”的词,我却仍然坚持着,这种“傻”让我拥有很好的人缘,拥有更多的信任与支持,拥有更多的选择与机会。书中说,具备正确的判断标准是根据基本的真理与原则,也就是秉持以道德伦理为基础的正义标准。我非常赞成这一观点,虽然现在的人越来越淡泊道德观,越来越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充斥着的自我气息终将被无私的本真所代替。大多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成功是没有具体的标杆的,谁能说自己成功了呢?但是它又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在每个阶段,成功都会赋予新的涵义,使我们朝着它不断突破、不断进步!我相信,只要我不断提升能力,不断努力,始终保持正确的态度,成功就会在不远处招手了!
《追踪小绿人》和《又见小绿人》读后感
[《追踪小绿人》和《又见小绿人》读后感]刚刚放暑假没几天,爸爸就从"卓越网"上搬回了三本厚厚的读物,《追踪小绿人》和《又见小绿人》读后感.三本都是金波爷爷写的.一本是《和树谈心》,一本是《追踪小绿人》,还有一本是《又见小绿人》.爸爸先读了几篇《和树谈心》里面的文章,爸爸对金波的文字评价很高.爸爸说金波的文字很朴实,但是很令人回味.这几天我读了金波的另外两本书--《追踪小绿人》和《又见小绿人》才发现,金波不但文字朴实,而且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热爱大自然,读后感《《追踪小绿人》和《又见小绿人》读后感》.这两本书是长篇小说,还是"小绿人"系列的前两本,最后一本《我们都是小绿人》爸爸忘记买了.书中的"小绿人"只是个子矮小,相貌才智都不比我们人高马大的普通人要差.他们还会"隐身术",可以将自己变成一片小小的绿叶,隐藏在花草之中.他们还可以变成和我们一样的人,也可以再变回去.只是小绿人没能告诉我们,要是我知道了,我也想成为一个小绿人.小绿人的生命是永远存在的,当他们死后(其实没死)就会变成一棵树,这棵树就是他们的化身.虽然不能说话,不能动,但是还有心跳,只有小绿人才能听见的心跳.我发现可能遇见小绿人的人都是一些爱护环境,喜爱植物的人.不易遇见小绿人的人都是一些破坏环境和做坏事的人.我想可能是因为小绿人可以变为树叶,假如你种了一棵树、栽了一盆花,说不定,上面哪一片叶子就是小绿人变得呢!
〔《追踪小绿人》和《又见小绿人》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怎么写
近些天,我阅读了《孔子的故事》一书,感受颇深.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从孔子出生到他初入仕途、问道求政、辗转仕途、周游列国到孔子逝世的经历.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跌宕起伏,但我最敬佩的并不是他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意志,而是他做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四出求学”这一章中,孔子跟随乐师师襄子学习周礼中的“乐”.一天,师襄子传授了孔子一首乐曲,孔子练习了四天,师襄子觉得孔子练习的很好,便想继续传授孔子下一首曲子,孔子却说自己想再练习几天.几天后,师襄子来找孔子,孔子说自己还要再练几天.数日后,师襄子经过孔子屋门口,立即被那动人的乐声所吸引,令他不能自拔,许久才缓过神来.进屋后,却发现疲倦的孔子刚刚睡着.师囊子拿了一件外衣给孔子披上,孔子猛然惊醒,告诉了师襄子作曲人的心境,令师襄子惊叹不已.孔子学习音乐,不仅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他想弄懂作曲人的意图,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弹奏境界,而这种境界,绝对不是一天两天能弄清的,为了这一天,孔子刻苦练习,反复用心体会,凭着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弹奏出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曲子,令人赞叹不已!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是需要这种执着和坚持吗?但事实上,有些人做一件事,总是只要做了就行了,从来没有想过把一件事做精、做细,完全不去思考与挖掘事物的深层含意.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能把一件事做精、做巧、做细的人,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从中看出一个人将来的成功与否.如果一个人,对待任何事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小事.这样的人,何愁不会成功呢?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给了我一次灵魂的洗礼,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本书给予我的教诲:“把小事做到极致,把小事做成经典.”我们要从身边做起,做好每一件事,成功一定会眷顾我们.
傅雷家书读后感800
《傅雷家书》读后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一对父子之间的通信,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得到如此多的认同,这就是《傅雷家书》不同于普通家信之处.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洋洋万言,字字涌动,阅者无不为傅雷的精神感动.信中有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子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子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子成才的人生真谛.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叶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子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
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子之间的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个人体会:一是傅雷家书写的年代.二是它要表达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三是它写家书的目的.表达了什么出来!抓住大的方面,再在上面的文章修改一下,放一些自己的感想上去,就行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