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5年前,当时的谷歌翻译的水平还不怎么样,那个时候有一家翻译公司叫做巴比伦,这家翻译公司据说可以让全球几百种语言相互翻译,并且这个公司把自己的软件卖的非常的贵,有很多企业向他们购买。
有问题就有答案
人工翻译会被智能翻译取代吗,有人说机器翻译将全面取代人工?
早在15年前,当时的谷歌翻译的水平还不怎么样,那个时候有一家翻译公司叫做巴比伦,这家翻译公司据说可以让全球几百种语言相互翻译,并且这个公司把自己的软件卖的非常的贵,有很多企业向他们购买。
由于它没有适用的版本,而且早期的推广基本上是和企业签合同,所以很多企业为这样的翻译软件买了单,直到有人破解了这个软件,大家适应以后才发现实际上所谓的翻译结果还是非常的糟糕。机器翻译根本没有办法在商业中应用,所以这家公司就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后来出现了谷歌翻译,谷歌翻译的水准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在欧洲语言的互译当中,只要不出现明显的语法错误翻译的结果基本上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所以在商业中有了一定的应用。
但是这样的语言互译只能是语言格式非常规范的语种,翻译到英语才能够有比较好的翻译结果。比如说用德语,只要语法没有错误翻译成英文,法文西语意大利语,基本上都有很强的可读性。可是英语翻译成德文,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就不一定了。
因为英语里面有非常多的词组短语,有的词组短语就像汉语一样,一个短语有好几种意思,所以放在句子中去翻译就会发现,有很多意思没有办法翻译出来。
举一个例子add up这个短语,它的意思是加起来同时还有合乎情理的意思。你把它放到句子之中,让机器去翻译,到目前为止就算最好的AI也没有办确翻译出来。因为他没有办法判断这个句子到底应该是表达加起来的意思,还是表达合乎情理的意思。
变成中文那就更加的悲观了,中文每一个字都有非常多的意思,同样的一句话可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所以对于机器翻译来讲,即使采用大数据,甚至采用人工翻译结果的统计采样,一段时间以后都会出现各种乱套的情况。
所以你会发现只要是涉及到中文的翻译,可读性非常的差。外语翻译成中文,可能还有一定的可读性,至少还能看懂一点,但是如果是中文翻译成英文或者其他的欧洲语言翻译的结果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翻译软件对于句子的断句都没有办法做到准确。
因此,不用学英文只靠翻译软件基本上是不靠谱的。那些翻译设备只能骗一骗那些不会外语的人的钱。真正会外语的懂门道的,看一眼就知道是一个骗钱的玩意儿。
大学外语专业还有生命力吗?
同声翻译有很大可能性是理工男设计出来的,表面翻译还行,但对于一些专业文献,未必能够翻译得很专业。
就像有了自动驾驶汽车,人们还需要学开车吗?从近期两起自动驾驶汽车事故中可以找到答案。
如果你是要结果,那科技的进步可以无限接近于你想要的,但接近不等于代替。
大学外语专业学习,当然不是为了做同声翻译,而是通过外语学习,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人文、环境、历史,进而去了解一个国度,一个民族,培养一个语言文学的专业学者,而不是一个机械的翻译机器。
同声翻译可能会替代部分岗位,但不会替代大学中的外语专业。最简单的道理,没了这个专业,谁来继续开发同声翻译软件?
人工智能会让什么职业消亡?
医生、律师、金融分析师等相关从业者,在包括翻译之类的服务工作者的岗位可能最终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而类似装修、家政之类的简单劳动,反而因为可替代价值低,替代成本高,可能更会长期存在。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岗位,可能不是大家想的所谓低端岗位,更多的还是需要信息积累、数据分析、经验判断这样的高级岗位,这些基于人的知识积累和判断力的岗位都有被信息更丰富、判断更准确快速的人工智能所代替的可能,而事实上,现在很多金融、教育、法律等方面的工作,已经在用程序来完成了。这也意味着很多人多年死记硬背积累的专业知识,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被机器瓦解,这有点类似百度的出现,很多人的信息优势就被打破了,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在网上搜到了,整个信息社会的运行规律也发生了变化。
新岗位的诞生
那么什么样的新的岗位会诞生呢?自然是那些机器难以代替的,提供出自人受的岗位了。不过最近也确实出现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新岗位,让你也不知道是一个巧合,还是确实是时代的需要。比如携程推出的一系列的其创造的新职业视频,就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和羡慕。例如全球当地向导,可以以一个本地人的身份去带你游玩你想去的地方,不但带你吃好玩好,还能给你讲述很多本地人才知道的花样,让你的旅游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非常深度,同时收费也比旅行社要便宜,非常适合喜欢自助游的用户去选择。而旅游定制师则更是帮助用户可以放心出行,只要你给他你的需求、爱好以及成员等信息,就可以给你规划出一条最适合你的旅游线路,让你的旅游变得更加轻松和自在。再比如去尝试酒店是否舒适的试睡员,尝试饭店是否好吃的试吃员,随时帮助你分布在全球各大旅游景点的微导游等等
关注“老刘聊科技”,每天分享更多人工智能资讯
智能语音机器人的出现会取代人工销售吗?
取代部分销售把,现在我个人在接客服的时候,就遇到过智能语音机器人,感觉“她们”的客服工作做的也不错。
但至少从目前来看,还不可以,毕竟销售很多是需要线下沟通环境,客户要砍砍价格,要各种不同的服务,机器人就无法取代。
要想搞清楚是否可以,我们还是得先弄清楚:“人类与技术的关系以及未来是以技术为主还是以人为主”的问题,毕竟这些问题已经在网络上讨论了很多,而且类似“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的言论”时常出现。
我们需要正视技术威胁论,同时也需要弄明白技术与人类的关系。作为业内人士,从事人工智能行业多年,在很多场合也都会被别人问起这类问题,从业内人来看大家都比较清楚事情的本质,但如何让老百姓、普通工作者了解技术与工作的影响价值密度确实也应该是我们需要给出事实。
一提到人工智能,媒体、社会大众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形象。所以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人经常要面对一个很难回答,或是说很悲哀的问题:比人类更聪明的人工智能什么时候能够出现?这样的问题,对做人工智能研究的人来说其实非常难回答。为什么呢?因为谈到人工智能,有两种差别非常大的观点。
第一种,我们称之为强人工智能,目的是希望研制出和人一样聪明,甚至比人更聪明的机器,这种观点在科幻作品和电影里面出现的比较多。
另外一种叫做弱人工智能,是觉得人做事的时候很聪明,能不能向人学习一下,让机器做事的时候也聪明起来,在科学界研究者探索的主要是这个方面。有一位非常知名的学者,Marvin Minsky,他是人工智能的奠基者之一,图灵奖得主,也是 MIT 的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奠基人。他曾经给人工智能下过一个定义说,人工智能就是研究「让机器来完成那些如果由人来做则需要智能的事情」的科学。
笔者从管理学的角度,使用SWOT模型,进一步对人、技术所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进行详细举例来剖析,让大家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自身、认识技术。从而更好的接近技术、应用技术,实现对技术的更客观评价和应用。
人类自身SWOT模型01
§ 优势:具备无规律的思考能力、复杂的学习能力、人类拥有情感和基于规则的自律能力、人类敢于突破、勇于变化;
§ 劣势:有生命周期、精力有限、容易出错、无大规模处理问题能力;
§ 机会:更适合高阶工作、容易学习技术、知识型方向、综合型方向;
§ 威胁:容易受自身弱点的影响、潜在的替代者较多、受环境影响较大。
技术SWOT模型02
§ 优势:技术效率高、精准、可按需服务、无精力限制、规则下无干扰风险、具备初步学习能力;
§ 劣势:无情感表达、无自主意识、被动式服务、同种技术替代风险大;
§ 机会:更适合替代性、重复性、特殊性工作、可延展性工作方向;
§ 威胁:来自人类的抗拒、技术自身的短板发挥、易替代性风险较大、易受规则影响。
通过SWOT模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人类自身还是技术本身,均有其客观存在的优劣势,本身两者在现代化管理制度中也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理应客观来看待,如果从战略发展的眼观来看,我们采取扬长避短、强强联合的来使用。
同时笔者在读李开复博士《AI.未来》这本书中也写到:
哪些行业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这些当前来看是非常有定论的,无需太多讨论,其实与蓝领、白领这样简单的划分无关,更多的是重复性、无思考、无决策、未来通过机器操作即可完成,另外还有一些属于当前流程复杂、工作性质越来越多人不想参与、随着社会发展已不适应社会需要等工作确实很容易被机器去掉,比如典型的是:基本翻译工作,随着AI技术的发展,基本的翻译已是非常简单的事情。还有类似:辅助人工操作、流程化取代等,如:机器人、自动应答、线上服务等。
但李开复博士,也给出了类似周志华院长的类似意见,就是我们看待人工智能技术不能一味的通过新闻、电视媒体来自我思考,更多的需要相信科学、相信人类自身的能力和思考。
人工智能技术不会一味的盲目发展,不可能出现科幻电影中对人类的毁灭性打击,毕竟是人类给出的指令,人类不会作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人类在正确的道路上思考问题会考虑更多人性、道德等范畴。关于蓝领、白领的取代,其实我们更多的应该从自身思考,技术的进步只要正向引导,能被人类所用,我们应该积极面对。
科学家称「要警惕剥削动物」?
真是怪了,人类和动物对话怎么成了剥削动物了。
人和人是同类吧,人类自己之间都充满着剥削的行为,还不自醒,有何不可同动物对话呢?
在这个翻译工具即将替人工翻译的时代?
有肯定比没有好。
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信是最基本的,指译者要如实表达原文之意,即忠实于原文;达是对译文行文的主要要求,翻译的流畅,指译文应该通顺;雅即译文的典雅。
翻译工具能做到信就不错了,根本谈不上达和雅,因此还需要人来弥补。
实时翻译工具越来越方便?
我认为让孩子好好学学英语还是很有必要的,主要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1.孩子未来的工作: 英语是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世界上超过170个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重要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英语都是重要的语言。另外跨国公司的工作语言也是英语,精通英语对孩子的未来工作会带来很多便利。在求职时英语好会有明显的优势。
2.孩子的生活: 我国经济近些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多国人出国旅游,会英语无疑会给旅行带来方便。
3.孩子的学习 学习英语会开阔孩子的眼界,从知识方面看,很多文献仅有英文文本,很多著名的科学杂志仅有英文文本,很多人类社会新增的知识也仅有英文文本。掌握流利的英语,对孩子学习新知识,开阔视野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英语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和记忆能力,对孩子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另外人工智能虽然有发展和进步,但是还是不能替代人类,我工作中有时会用到谷歌翻译,还是不能完全替代人。尤其是汉译英,翻译质量并不高。需要人来进行修改。
程序员会像上世纪90年代的电报员一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吗?
不会!
学机器人和控制专业,从事研发类人员使用工业软件的研发,目前正在制作低代码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
虽然不是学计算机软件专业,但目前已经能够设计集成开发平台软件的构架,编程和调试。应该算是一个高级程序员了。
我们的平台可以看成是自动编程,起码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动编程。使用可视梯形图语言编程,客户拖拉和放置图标,系统自动产生代码。目前样机已经可以演示。
为什么说自动化编程不会消灭程序员,因为自动编程也是程序实现的,程序员肯定是需要的。
当然,有自动化编程了,或者编程机器人产生,程序员数量和从事的工作就会有变动,这是必然的。顶多是两级分化,但绝不可能消灭程序员。
从本质上看,我们的低代码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就是一种编程机器人。其实这类产品进展很慢,因为门槛高,技术复杂。在研制期间,还扩大程序员数量需求。我个人认为,真正引起程序员数量需求变化的是行业变化快造成的。
比如,电商需求趋于饱和,就马上会减少电商软件开发人员数量,自然就会减少程序员的职位。起码从目前看,真正引起程序员需求数量变化的因素是经济上行还是下行,和技术进步关联比较小。从技术的角度看,自动驾驶,人工智能,都是扩大了程序员需求数量。
比如我们的平台技术开发,一开始的想法并不是顶替一个嵌入式系统程序员或缩减人员数量。而是这样的程序员招不到。这引发了“灵感”,干脆做一个“机器人程序员”。其实道理不难理解,一个程序员,还得精通电路,应用系统知识,产品结构设计,电磁兼容,。。。。。。,我估计愿意做这样职位的人不多。因为这类职位和互联网软件程序员相比,服务客户数量很小,薪水无法提高。自然想做的人就会很少。能做这种工作的人肯定不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