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销packing list(外销品是什么意思)

外贸动态 2年前 (2023) admin
98 0

下定单开信用证签合同顺序是怎样的。或者说明一下外...

<!--

订单是信用证来的吗?
信用证的话 按照信用证的单证就可以了
首先是备货,然后装箱,订舱 准备单证:装箱单 发票 出口许可证 核销单等
如果这些都准备好了 就很容易了
如果不明白 看我的资料 有我的
我很乐意为你解答
查看全部

--> 订单是信用证来的吗?
信用证的话 按照信用证的单证就可以了
首先是备货,然后装箱,订舱 准备单证:装箱单 发票 出口许可证 核销单等
如果这些都准备好了 就很容易了
如果不明白 看我的资料 有我的
我很乐意为你解答

宏观经济学中“稳定状态”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

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核算
2.国民收入循环
3.简单和完全的NI-AE模型
4.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5.货币创造
6.货币市场的均衡
7.双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全章)
8.凯恩斯的AD曲线的推导
9.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10自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1.公债的挤出效应和财政赤字的货币化
12.货币政策的工具和传导机制
1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4.失业理论
15.通货膨胀理论
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支出、X为净出口额。
2、国民收入循环(2部门)
两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假定经济中只有居民户和厂商两个部门。这时,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可以用图1 来表示。图中曲线的箭头代表货币的流向。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与货币数量相应的实物(包括产品、劳务与生产要素)流动。即:
(1)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同时从厂商那里得到相应的货币收入。
(2)居民户向厂商购买消费品,相应的用于消费的货币支出流向厂商。
(3)如果居民户不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消费,那么就会发生储蓄。这些储蓄流入金融市场。厂商则从金融市场得到贷款,进行投资。与货币投资相应的实物形态的资本品流动则发生在厂商部门的内部。
以上三方面的流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收入流量循环。
4、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
货币需求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第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稳定,可事先预计;
第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相对稳定,也可预计;
第三种动机的货币需求不稳定,因为与人对未来货币的预期紧密相关,受心理预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5、货币创造:在现代的货币体系中,一般由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但是商业银行负责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商业银行在向中央银行缴纳一定的准备金后,可以将剩余资金贷给企业部门。企业得到贷款后又会将其中一部分存入这家商业银行或者其它商业银行。接着,商业银行可以再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贷款发放取出。如此反复,最终社会中形成的购买力将是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若干倍。这个过程,称之为货币创造。
6、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除利率机制之外,还有:①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②国家财政收支状况;③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④国际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个因素。(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号,而且对货币供求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因此,货币均衡便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而实现。
9、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
A、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
C、物价水平稳定;
D、国际收支平衡。
10、自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第二,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类。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松的财政政策,它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扩张的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社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国民收入高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存在过度需求。这时通常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和减少支出。
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比较温和,财政收支总量在原有基础上只作小幅度调整,而主要对收入结构或支出结构作适度调整,对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性效应的政策,在维持社会总供求对比的既定格局条件下,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同步增长。
11、公债的挤出效应和财政赤字的货币化
(1)公债的挤出效应
发行公债,相当于开出借据,债权人是公众,债务人是。这种债权债务关系一旦发生,便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公债发行可以增加支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发行公债要占用资金,这样财政便可能出现“挤出效用”。
(2)财政赤字货币化就是想用钱了,或者没有钱用了就发行债券,央行直接把债券买下,这样就有钱用了。这种做法就是搞财政赤字,央行一买那么赤字就货币化了。
12、货币政策的工具和传导机制
A、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2)存款准备金政策
(3)中央银行贷款
(4)利率政策
(5)汇率政策
B、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1998年以来,针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以及出现了通货紧缩等突出问题,中央持续适当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扩张性货币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来讲,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15、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查看全部

--> 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核算
2.国民收入循环
3.简单和完全的NI-AE模型
4.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5.货币创造
6.货币市场的均衡
7.双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全章)
8.凯恩斯的AD曲线的推导
9.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10自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1.公债的挤出效应和财政赤字的货币化
12.货币政策的工具和传导机制
1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4.失业理论
15.通货膨胀理论
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支出、X为净出口额。
2、国民收入循环(2部门)
两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假定经济中只有居民户和厂商两个部门。这时,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可以用图1 来表示。图中曲线的箭头代表货币的流向。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与货币数量相应的实物(包括产品、劳务与生产要素)流动。即:
(1)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同时从厂商那里得到相应的货币收入。
(2)居民户向厂商购买消费品,相应的用于消费的货币支出流向厂商。
(3)如果居民户不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消费,那么就会发生储蓄。这些储蓄流入金融市场。厂商则从金融市场得到贷款,进行投资。与货币投资相应的实物形态的资本品流动则发生在厂商部门的内部。
以上三方面的流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收入流量循环。
4、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
货币需求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第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稳定,可事先预计;
第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相对稳定,也可预计;
第三种动机的货币需求不稳定,因为与人对未来货币的预期紧密相关,受心理预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5、货币创造:在现代的货币体系中,一般由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但是商业银行负责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商业银行在向中央银行缴纳一定的准备金后,可以将剩余资金贷给企业部门。企业得到贷款后又会将其中一部分存入这家商业银行或者其它商业银行。接着,商业银行可以再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贷款发放取出。如此反复,最终社会中形成的购买力将是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若干倍。这个过程,称之为货币创造。
6、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除利率机制之外,还有:①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②国家财政收支状况;③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④国际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个因素。(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号,而且对货币供求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因此,货币均衡便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而实现。
9、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
A、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
C、物价水平稳定;
D、国际收支平衡。
10、自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第二,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类。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松的财政政策,它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扩张的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社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国民收入高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存在过度需求。这时通常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和减少支出。
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比较温和,财政收支总量在原有基础上只作小幅度调整,而主要对收入结构或支出结构作适度调整,对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性效应的政策,在维持社会总供求对比的既定格局条件下,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同步增长。
11、公债的挤出效应和财政赤字的货币化
(1)公债的挤出效应
发行公债,相当于开出借据,债权人是公众,债务人是。这种债权债务关系一旦发生,便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公债发行可以增加支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发行公债要占用资金,这样财政便可能出现“挤出效用”。
(2)财政赤字货币化就是想用钱了,或者没有钱用了就发行债券,央行直接把债券买下,这样就有钱用了。这种做法就是搞财政赤字,央行一买那么赤字就货币化了。
12、货币政策的工具和传导机制
A、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2)存款准备金政策
(3)中央银行贷款
(4)利率政策
(5)汇率政策
B、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1998年以来,针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以及出现了通货紧缩等突出问题,中央持续适当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扩张性货币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来讲,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15、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下定单开信用证签合同顺序是怎样的。或者说明一下外...

一、外贸基本流程

在宏观经济学中,基础货币H等于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

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 货币创造乘数指货币供给量(M:通货与活期存款总额)对基础货币(H: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加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变动的比率。

生态足迹方法

<!--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和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了一些直观的且较易操作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评价和计算的方法及模式,如世界银行的“国家财富”指标体系、Daly和Cobb(1989)年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Cobb等(1995)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GPI)、Prescott-Allen(1995)提出的“可持续性的晴雨表”(BarometerofSustainability)模型(Hardi,1999)。这些新的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计算方法和模型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得到了应用。至今已有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自然资产(Costanza,1992)。但是由于很难定量测量生态目标,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一直较缓慢。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和保障。生态环境不仅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空间,而且为区域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基础和废弃物吸纳空间,因而成为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的再生与替代能力、生命支持系统的循环与净化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李利锋,2002)。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模型不仅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并且计算结果直观明了,具有区域可比性,因此很快得到了有关国际机构、部门和研究机构的认可,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度量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已知人口(某一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人类社会要取得发展的可持续性,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就必须维持自己的自然资产存量,必须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足迹即生态承载力是生态安全的“底线”。

国际上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Odum E P讨论了在能量意义上被一个城市所要求的额外的“影子面积(shadow areas)”(Odum,1975),Jasson A M等分析了波罗的海哥特兰岛海岸渔业所要求的海洋生态系统面积(Jasson,1978)。在此基础之上,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 ees W E于1992年提出生态足迹概念(Rees,1992),之后在W ackernagel M的协助下将其完善和发展为生态足迹模型(Rees,1996)。生态足迹的概念1998年被引入国内,区域生态足迹研究的实践成果最早见于2000年,集中在对我国西部和地区级尺度的研究(张志强,2001;陈中景,2001)。目前对生态足迹的实例研究已较多,但对小尺度的全面研究尚不多见。

(一)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生态足迹的计量是以生态生产性土地为基础,将生态资源的消费折算成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计算的数学模型如下(杨开忠,2002):

岩溶峰丛洼地生态重建

其中,EF为总生态足迹;EPi为生态生产力(全球平均);Ci为资源消费量;Pi为资源生产量,E 为资源出口量;Ⅰ为i资源进口量;i为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森林、建设用地、水域;EQi为等量化因子,一般采用:化石能源地1.1,可耕地2.8,牧草地0.5,森林1.1,建设用地2.8,水域0.2。森林的等量化因子1.1,即表示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生产量为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物生产量的1.1倍,总生态足迹除以区域总人口,为人均生态足迹。

与生态足迹相对应的是生态承载力(ecology capacity),或称生态足迹供给,指的是自然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总和,计算方法是将区域内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乘以等量化因子及产量调整系数后,求和得到总生态承载力或生态足迹供给,除以总人口数,即为人均生态承载力或人均生态供给。公式如下(杨开忠,2002):

岩溶峰丛洼地生态重建

其中,EC代表人均生态承载力,Ai代表不同土地类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EQi等量化因子,含义同(1)式中EQ;iYi为不同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产量调整系数,用区域单位面积生物生产力与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比值表示,Yi> 1表示区域单位面积生物生产力大于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反之亦然。N 代表区域人口总量。

(二)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度量结果

应用生态足迹理论及其计算模型,对比分析示范区县域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足迹(Supplying Ecological Footprint)和示范区县域内人口对生态足迹的需求(D em anding Ecological Footprint),定量测度示范区县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阐明县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是否处于本地区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判断区域生态系统是否安全。

从表67可见,1990~2002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示范区县域生态足迹的需求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人均生态足迹从1990年的0.7506hm2,增加至1995年的0.9523hm2,2000年的1.2547hm2和2002年1.3194hm2,12年期间生态足迹净增加了0.5688hm2,增幅达75.78%;示范区县域生态承载力从1990的0.2546hm2增至2002年的0.3473hm2,净增加0.0927hm2,增幅为36.41%,县域生态承载力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森林(果园)面积的增加(表68)。

从生态赤字图32可见,示范区县域人均生态赤字呈逐年增加趋势。12年来,人均生态赤字从0.496hm2增至0.9721hm2,县域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需求量已经严重超过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而且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逐年增加。

表67 平果果化示范区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2年的生态足迹

表68 平果果化示范区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2年的生态承载力

图32 平果果化示范区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2年生态赤字图

要减缓区域生态赤字问题,除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外,还应当从自然资源利用的角度考虑:

(1)适度开发土地资源。适度开发可耕地资源和宜林宜牧的荒地,考虑到示范区县域自然资源状况,这部分潜在可利用资源的面积已很小,因此,对解决生态赤字问题的作用非常有限。

(2)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发展高效的生态农业。平果县处于高温多雨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一年四季均宜耕作,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潜力巨大。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逐步建设人工草场改造中低产园、林地,提高各种生物土地产出效率,这些对减少县域生态系统的生态赤字作用将是非常巨大的。

查看全部

-->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和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了一些直观的且较易操作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评价和计算的方法及模式,如世界银行的“国家财富”指标体系、Daly和Cobb(1989)年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Cobb等(1995)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GPI)、Prescott-Allen(1995)提出的“可持续性的晴雨表”(BarometerofSustainability)模型(Hardi,1999)。这些新的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计算方法和模型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得到了应用。至今已有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自然资产(Costanza,1992)。但是由于很难定量测量生态目标,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一直较缓慢。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和保障。生态环境不仅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空间,而且为区域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基础和废弃物吸纳空间,因而成为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的再生与替代能力、生命支持系统的循环与净化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李利锋,2002)。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模型不仅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并且计算结果直观明了,具有区域可比性,因此很快得到了有关国际机构、部门和研究机构的认可,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度量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已知人口(某一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人类社会要取得发展的可持续性,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就必须维持自己的自然资产存量,必须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足迹即生态承载力是生态安全的“底线”。

国际上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Odum E P讨论了在能量意义上被一个城市所要求的额外的“影子面积(shadow areas)”(Odum,1975),Jasson A M等分析了波罗的海哥特兰岛海岸渔业所要求的海洋生态系统面积(Jasson,1978)。在此基础之上,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 ees W E于1992年提出生态足迹概念(Rees,1992),之后在W ackernagel M的协助下将其完善和发展为生态足迹模型(Rees,1996)。生态足迹的概念1998年被引入国内,区域生态足迹研究的实践成果最早见于2000年,集中在对我国西部和地区级尺度的研究(张志强,2001;陈中景,2001)。目前对生态足迹的实例研究已较多,但对小尺度的全面研究尚不多见。

(一)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生态足迹的计量是以生态生产性土地为基础,将生态资源的消费折算成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计算的数学模型如下(杨开忠,2002):

岩溶峰丛洼地生态重建

其中,EF为总生态足迹;EPi为生态生产力(全球平均);Ci为资源消费量;Pi为资源生产量,E 为资源出口量;Ⅰ为i资源进口量;i为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森林、建设用地、水域;EQi为等量化因子,一般采用:化石能源地1.1,可耕地2.8,牧草地0.5,森林1.1,建设用地2.8,水域0.2。森林的等量化因子1.1,即表示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生产量为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物生产量的1.1倍,总生态足迹除以区域总人口,为人均生态足迹。

与生态足迹相对应的是生态承载力(ecology capacity),或称生态足迹供给,指的是自然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总和,计算方法是将区域内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乘以等量化因子及产量调整系数后,求和得到总生态承载力或生态足迹供给,除以总人口数,即为人均生态承载力或人均生态供给。公式如下(杨开忠,2002):

岩溶峰丛洼地生态重建

其中,EC代表人均生态承载力,Ai代表不同土地类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EQi等量化因子,含义同(1)式中EQ;iYi为不同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产量调整系数,用区域单位面积生物生产力与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比值表示,Yi> 1表示区域单位面积生物生产力大于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反之亦然。N 代表区域人口总量。

(二)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度量结果

应用生态足迹理论及其计算模型,对比分析示范区县域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足迹(Supplying Ecological Footprint)和示范区县域内人口对生态足迹的需求(D em anding Ecological Footprint),定量测度示范区县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阐明县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是否处于本地区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判断区域生态系统是否安全。

从表67可见,1990~2002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示范区县域生态足迹的需求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人均生态足迹从1990年的0.7506hm2,增加至1995年的0.9523hm2,2000年的1.2547hm2和2002年1.3194hm2,12年期间生态足迹净增加了0.5688hm2,增幅达75.78%;示范区县域生态承载力从1990的0.2546hm2增至2002年的0.3473hm2,净增加0.0927hm2,增幅为36.41%,县域生态承载力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森林(果园)面积的增加(表68)。

从生态赤字图32可见,示范区县域人均生态赤字呈逐年增加趋势。12年来,人均生态赤字从0.496hm2增至0.9721hm2,县域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需求量已经严重超过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而且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逐年增加。

表67 平果果化示范区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2年的生态足迹

表68 平果果化示范区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2年的生态承载力

图32 平果果化示范区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2年生态赤字图

要减缓区域生态赤字问题,除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外,还应当从自然资源利用的角度考虑:

(1)适度开发土地资源。适度开发可耕地资源和宜林宜牧的荒地,考虑到示范区县域自然资源状况,这部分潜在可利用资源的面积已很小,因此,对解决生态赤字问题的作用非常有限。

(2)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发展高效的生态农业。平果县处于高温多雨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一年四季均宜耕作,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潜力巨大。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逐步建设人工草场改造中低产园、林地,提高各种生物土地产出效率,这些对减少县域生态系统的生态赤字作用将是非常巨大的。

请回答 绍兴明前红茶价格表,红茶外观如何

茶叶包装分为运输包装和零售包装,红茶作为大宗外销产品,运输过程中要避免茶叶受潮,还要避免货物损坏,所以一定不会选用易碎的陶瓷包装。据了解红碎茶一般是袋装(过去用麻袋,现在也用编织袋),工夫红茶多用箱装(过去为铁皮箱、木板箱,现在也有纸板箱和其他运输周转箱)。至于运到当地,会不会再用青花瓷罐作为分装的包装就很难说了,但当时瓷质茶叶罐本身价格也不便宜,作为商品包装的可能性也不大。

版权声明:admin 发表于 2023年3月4日 上午2:31。
转载请注明:外销packing list(外销品是什么意思) | 外贸跨境电商导航网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