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科技革命如何影响世界经济贸易格局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1]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1]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和思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2] 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概括:
1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 、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3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 、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力的速度。
2、 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互相渗透。
3、 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的最活跃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折叠经济发展方面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本正经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
折叠社会生活方面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和生活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行为、生活逐步走向现代化。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折叠社会进步方面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
折叠影响资本主义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折叠影响世界经济
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折叠影响国际关系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折叠影响全球问题
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功勋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使西方一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先后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历程。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到来的时代称为“知识经济时代”。20世纪晚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软件产业的兴起,是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扩大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国际经济格局得到调整。许多国家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民族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决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批新型产业兴起,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得到改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环境污染、军备竞赛等问题,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需要世界共同努力解决。
折叠影响现行经济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它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时代。它也带来了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
1.三次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
蒸汽机从研制到18世纪定型投产用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大多在10年内就投入应用,从发现雷达原理到制造出雷达用了10年,原子能的利用从开发到应用为6年,晶体管4年,移动年,激光从发现到应用不足2年。此外,据美国国会有关报告统计,战后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工业技术到今天已有40%过时了,电子领域中已有50%过时了。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的30年中已进入第五代,而微型计算机诞生后几乎每隔两年甚至半年就换代一次。
2.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
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期间是1.7%,而在1950~1972年高达6.1%。1953~1973年的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 80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的总和。其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起初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到80%。
3.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还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自然科学不仅开始成为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有机统一体,而且由单一技术发展为高科技群,主导技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大量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兴起,各门科学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其交叉、渗透、融合的趋势也在不断发展,从而使各门科学之间的间隙得以弥补。由于物质世界的复杂性,随着认识的深化,单一学科的发展已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各门科学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如果说前两次科技革命实现了各学科内部综合的话,那么新科技革命则是对各学科进行综合,使自然科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4.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最近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部门的经济结构变化呈现了新的动向。首先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方面比重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农业的比重下降。其次工业结构中发生新旧工业的分化。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逐步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小型化的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如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半导体、宇航、激光、人工合成材料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迅猛发展,钢铁、采矿、纺织等传统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下降。
二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内部的白领工人(以脑力劳动为主)人数开始超过蓝领工人(以体力劳动为主)。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随着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应用,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的性质、结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研制新型材料,按照人的需要设计、制造具有特殊性能和结构的材料,使劳动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与这种变化相适应,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因为整个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当代的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问为1.7%,在1950一1972年增至6.1%。在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70年代约占60%,80年代达到80%。60年代,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约有40%是由于采取了新技术,到70年代,这一比例上升到约67%。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
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
影响日常生活
人造纤维工业的出现,使人们的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和高产粮食品种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计算机开始走进家庭,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帮手;以集成电路为基础制造的小型家用电器产品,如手表、照相机、电视机等,进入万户千家;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当今世界是怎样的格局
所谓国际经济格局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别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权力配置情况,具体包括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三个方面的力量对比关系。目前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大格局未变,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球经济在高速增长中调整,增长格局出现分化:美国经济可能保持温和增长;欧元区经济基本面依然稳固,中期经济前景总体向好;日本经济再现疲态;新兴经济体具备了快速增长的条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金融体系趋于健全和稳定,将维持较高增长,成为支撑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大局势下,也有很多不稳定的元素,世界经济运行风险加大。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增速放缓,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蔓延,美元持续贬值,对全球金融市场尤其是国际货币体系造成的冲击将直接威胁全球经济的稳定运行。新兴经济体受次贷危机影响相对较轻,但也难逃信贷紧缩的困扰。受粮食库存见底、人口增长、大批生物燃料制造企业上马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部分地区出现不安定状况。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高位运行,全球通胀压力增大,新兴经济体将为石油和原材料进口付出更高代价。以发展家“财富投资基金”兴起等为标志,新兴大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分量显著增大,致使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与金融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增多。国际上一些政治因素对世界经济走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经济发展目前,国际经济呈现一种以地缘经济合作发展为主体,跨地缘贸易和投资发展为辅的整体格局。地缘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地缘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最典型的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实质性突破,欧元区的成功建立,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战略性的改变。在50多个国际性组织和机构中,就有30多家是地缘区域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和机构是推动地缘经济和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发展的主要载体,它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即贸易类、金融类和行业经济类。这些组织和机构对地缘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地缘角度划分,世界总体上可分为六大经济区域: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南极洲未计入)。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按总量来看,欧洲、北美洲、亚洲占了世界经济总量的91%;而人口占世界总量的79%,国土面积占世界总量的57.4%。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这三个区域的人均GDP在2.2~3万美元之间。发展家和不发达国家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和南美洲,这三个洲的人均GDP只有0.11~0.5万美元。整体上看,目前的世界经济呈现为欧洲、北美洲和亚洲三足鼎立的格局,这三个区域决定着世界经济的实力格局。在亚洲,其经济实力主要由、日本、印度和韩国四个国家所主导,四国的GDP占亚洲总额的73%,占世界总额的18.25%。但和印度的人均GDP较低,只有0.1~0.2万美元。在北美洲,其经济实力主要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所主导,三国的GDP占北美洲总量的98.8%,占世界总量的31.69%。在欧洲,其经济实力主要由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俄罗斯六个国家所主导,六国GDP占欧洲总量的70.6%,占世界总量的23.92%。二、国际贸易所谓国际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货物贸易额和服务贸易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和世界经济力量格局一样,国际贸易同样呈现出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三足 鼎立的格局,三个区域的国际贸易额占世界总额的87.13%。其中亚洲主要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和土耳其九个国家和地区,九国和地区的国际贸易额占亚洲总额的84.9%,占世界总额的23.96%,而和日本是亚洲国际贸易的领头羊;欧洲主要有德国、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俄罗斯和波兰七个国家,七国的国际贸易额占欧洲总额的69.2%,占世界总量的28.81%;北美洲主要有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三国的国际贸易额占北美洲总额的99.91%,占世界总额的17.27%。三、国际金融国际金融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复杂,但对国际金融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结算体系、国际储备体系和国际投资结构,而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金融的核心。1、国际货币所谓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金融机构以及由习惯和历史沿革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总和。国际货币体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储备资产的确定。即确定什么样的资产作为国际储备资产;二是各国货币间的汇率安排,采取什么样的汇率制度;三是国际收支的调节;四是国际间货币的兑换性和国际结算原则。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了近三十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1年解体后,主要西方国家货币开始自由浮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三十年,美元主体地位“涛声依旧”,但是,随着1999年欧元区的建立,欧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使其成为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的竞争者。目前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基本上是一种以美元为主体,欧元为辅的“二元结构”。2、国际储备国际储备结构呈现出亚洲、北美洲和欧洲三足鼎立的格局。总体上看,黄金储备以本币为国际货币的国家持有最多,美国、欧元区五国就持有黄金储备57180.9万盎司,占世界总量的58.58%。国际货币储备量最多的是亚洲,其中、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执其牛耳;六国共有国际货币储备量26272.2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63.31%。在亚洲,表中13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货币储备达29261.3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71.57%;黄金储备为6873.8万盎司,占世界总量的7.04%,其中的国际货币储备占世界总量的26.15%。在北美洲,美、加、墨三国的国际货币储备达1661.1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4.07%;黄金储量26170.1万盎司,占世界总量的26.81%。在欧元区,德、法、意、荷、西五国的国际货币储备为1316.2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3.22%;黄金储量31031万盎司,占世界总量的31.79%。在欧洲欧元区以外的俄、英、捷、波、乌五国。其国际货币储备为4367.6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0.69%;黄金储量2793.4万盎司,占世界总量的2.86%。3、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格局也同样呈现出亚洲、北美洲和欧洲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亚洲7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共1413.27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1.62%;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对外直接投资共2618.57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21.54%;在表中的欧洲七国对外直接投资共4463.02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36.71%。四、国际经济格局存在的问题国际经济格局存在的问题,整体上来说,主要是区域之间、区域内的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和贫富差距大。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人文等诸多因素影响,但主要还是内部原因。从国际环境因素来看,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国际政治、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际金融中的国际货币体系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 �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较之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了许多积极作用,但一些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有对世界发行货币的权利,却没有从全局利益出发的约束。货币发行国只顾自己的利益,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行使其货币发行权;同时,在多元化国际储备下,缺乏统一稳定的货币标准,国际货币体系演变成无状态。利用国际货币体系牟利的行为已经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利用国际储备货币创造各类金融资产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对各种金融衍生物的跨境交易缺乏有效监管。这导致了金融投机活动的猖獗,甚至引起了一些国家经济对各类金融活动和房地产价格的过度依赖,这本身就可能造成国际金融的不稳定。2、汇率大起大落,变动不定,汇率体系极不稳定。其消极影响是增大了外汇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活动,对发展家而言,这种负面影响尤为突出;发展家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持有的国际货币储备占世界总量的72%左右,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缺乏话语权和必要的监管权。本币非国际货币的高国际货币储备国家,其国内经济受到外来因素影响越来越大,且任何危机总是躲不过去。国际货币国家的金融危机总是会向国际货币储备的国家蔓延,要由这些国家来承担很大一部分危机损失,而他们多数是“无辜受害”。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不健全,各种现有的渠道都有各自的局限,牙买加体系并没有消除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如果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是偶然的、局部的,那么,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就成为经常的、全面的和影响深远的。1973年浮动汇率普遍实行后,西方外汇市场货币汇价的波动、金价的起伏经常发生,小危机不断,大危机时有发生。1978年10月,美元对其它主要西方货币汇价跌至历史最低点,引起整个西方货币金融市场的动荡。这就是著名的1977年—1978年西方货币危机。由于金本位与金汇兑本位制的瓦解,信用货币无论在种类上、金额上都大大增加。信用货币占西方各通货流通量的90%以上,各种形式的支票、支付凭证、信用卡等种类繁多,现金在某些国家的通货中只占百分之几。货币供应量和存放款的增长大大高于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而且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信用的依赖越来越深。五、对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应对策略的国际经济战略选择方向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的国际化战略;二是国际投资战略。1、国际化的战略选择要国际化需要考虑模式和策略选择,这需要判断国际货币体系未来的走势。这次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更进一步的暴露了牙买加体系的严重弊端,国际上要求改革现有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改革趋势提出了种种预测,但综合起来,比较现实可行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改变格局;将现在的以美元为主,欧元为辅的格局,改变为“一主多元”或者“多元”格局。二是规则改良;改良国际汇率机制,提高国际汇率的稳定性。三是加强监管;构建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四是加强合作;建立和完善货币体系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国际协商和对话。建立在上述预见的基础上,为了顺应国际社会对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多元化的要求,完全有可能在几年内逐步实现国际化。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国际化还需要三十年左右,我认为这是一种没有抱负的主观臆测。现在的综合国力和日本当年日元国�� �化的情况相比,要强盛很多,也超过了现在的英国、法国,很快就有可能赶超德国。只要战略选择得当,在较快的时间内实现国际化是完全具备条件的。在模式和策略选择上可以采取美元和欧元,借美欧的力量提高的国际地位;同时和日本、韩国、新加坡、、建立货币合作联盟,形成一个亚洲区域多元货币合作体系;这种亚洲多元货币体系的核心是,以、日元、韩元、新加坡元、港元、新台币等主要亚洲货币为主体,通过建立某种独立的亚洲多元货币汇率机制和相互储备机制,使之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形成一种整体的抗衡力量,在国际上形成一个美元体系、欧元体系和亚洲多元货币体系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和亚洲多元货币体系的国际地位稳固后,逐步和欧元、美元松绑,提高亚洲经济圈的经济独立性。在这一战略模式和策略选择中,美元和欧元的条件已经具备,关键是建立亚洲多元货币合作体系;目前,亚洲几个主流经济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在国际上正逐步被边缘化,这些国家和地区承担美元和欧元的风险也最大,这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所不愿意看到的,加之这些国家和地区对的经济有很高的依赖性,同进行平等合作是一件互利互惠的好事,大家都可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争得一席十分有利的地位。这种亚洲多元货币合作联盟的建立,在经济上是完全可能的。在国家和地区选择突破策略上,是没有问题的,应该将日本作为重点,只要能和日本达成了合作共识,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其它国家和地区就会主动加入。如果首先和日本形成合作共识的难度大,则可以先选择新加坡、韩国、等达成合作共识,形成一定气候后,日本就有可能加入。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要消除政治上的障碍和对的某些疑虑,特别是要合理的解决或搁置一些敏感的边界争端问题。当然,也可以选择美元和欧元,独立实现国际化的模式,实现的时间可能快很多。但这种模式不足以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产生战略性影响,也容易受到国际阻击,所付出的综合成本也会大很多。2、国际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加大国际直接投资的战略目的是要完备的国际经济链条,增强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动性和掌控能力,提高国际经济活动的综合效益。这次国际经济危机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的途径选择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对国际基础资源开发的战略投资;二是对国际消费市场控制能力的投资。对国际基础资源开发投资的地域选择,应以亚洲、南美洲和非洲为主体,这些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开发的潜力大,开发的成本相对较低。对国际消费市场控制能力的投资地域选择,则应以和贸易额大的欧洲、北美洲和亚洲为主体,这些区域受这次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最大,影响的时间也可能较长,正是投资的最好时机。目前,具备跨国投资能力的企业主要还是国有企业,但这些国有企业主要还是在资源开发投资的综合能力较强。在国际消费市场控制能力上的投资企业,不论是现有的国企还是民营企业,都不具备国际投资和经营管理的综合能力,需要国家整合力量,重新组建,关键是要有在国际消费市场具有丰富的投资和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这可以在、和海外华人中物色,采取合作的进行投资和经营管理。
阅读全文 >
大家都在问
2017年全球经济继续呈现温和复苏态势,国际贸易持续低迷。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加快全球市场效率提升,商品信息更加对称,贸易门槛逐步降低。跨境电商给全球贸易格局带来新的变化,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愈发紧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和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对2017年全球电子商务发展做了梳理和总结。全球电子商务市场在过去十多年中快速增长,并且这种势头仍在持续。当前,全球网民人数已达41.5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4.4%,亚洲网民数占全球网民数的比重最高,达48.7%;全球已有七个国家网购用户数量过亿,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市场,网民规模达7.72亿人,普及率达到55.8%;从网购人数增长区域来看,未来几年增长最快的地区将是中东和非洲。
大家都在问
自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贸易保护主义在理论和政策上也有了新的发展,被称为“新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的新理论有了三种新发展:1.分享外国企业的垄断利润2.战略性的贸易保护政策3.国内市场失灵论第一,分享外国企业的垄断利润首先我们要知道,对于某个国家而言,某些进口商品只来自少数公司,例如飞机出口主要是美国的波音以及欧洲的空客,这些公司在进口国市场上具有一定垄断地位。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不同,这些垄断企业或寡头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商品价格,并将价格制定在高于其边际成本的水平上,并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在国际贸易中,这种利润是通过提高价格从进口国消费者身上赚取的。
全球钢贸缩水,钢企该如何应对
全球钢贸在2017年缩水的基础上2018年再缩水600万吨,钢贸下滑已是无可避免的现状。不仅如此,美国和欧盟的贸易保护,更使得我国的钢材贸易阻力重重,就连越南也改变了对我国的钢贸政策。受钢贸影响,钢企的兼并、重组也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普通钢材区域化及优质钢材的优质化是目前钢企的破局之道。记得宝武钢厂合并前去过武钢的硅钢片车间,因生产优质钢材车间,所以车间员工工资最高。同样,科技研发高附加值的不可替代产品,不仅抢占国内市场,还能抢先布局海外市场。不断拓展海外联合战略。依托“一带一路”,用资本和技术创新优势未必不是破局之道。而普通钢材区域化管理,可以平衡资源量和和可变需求量,使重运输的成本减少,避免长途运输;可以整合人力、物力、信息资源,降低资源成本;可以运用智能技术网络化管理稳定供应链、降物价成本及周转费用;运用统一平台打破地方垄断。本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大家都在问
1.操纵某一行业的生产和销售,且与银行相结合形成金融寡头 2.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参与政治事务,甚至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政治事务 3.为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支持对外扩张和对外战争 原因: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产、资本集中的加剧,使资本主义不得不在生产关系领域作出重大调整。
大家都在问
经济上,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更加明显。1、被强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战争前,自然经济在占主导地位,它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活生存条件,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虽在明朝中后期就已产生,但受到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发展极其缓慢。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侵略特权,通过掠夺赔款和对进出口贸易的控制操纵市场,疯狂地向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使的社会经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外国廉价的棉布、棉纱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使东南沿海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逐渐破产,造成耕与织开始分离;由于列强对原料的掠夺收购和农民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开始提高,但的出口贸易几乎全部为外商所操纵,使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在市场、技术、劳动力等方面准备了条件。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入侵,直接剥削,经济结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第一、总体特点:以商品输出为主,其它如资本输出、野蛮掠夺为辅;以攫取经济特权开路。第二、攫取经济特权:开埠通商,关税协商,控制海关,视察商务,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公使进驻北京等等。第三、侵略贸易(、输入“洋药”);商品输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贩卖华工;掠夺赔款;早期资本输出(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输出技术,控制洋务。3、开始出现近代企业,经济的半封建性加强。第一、外资企业:战争后出现,以后日益增多,直接掠夺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第二、洋务企业: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举办,包括近代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经营。第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民营近代企业为标志。具有分布不合理(地区集中,与原材料产地脱节,行业不齐全、以轻工业为主);实力弱(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一开始就分为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和中小资本主义两部分等等特点。4、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社会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了: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合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