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就有答案
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问题解答
访谈内容如下:
应缴纳增值税有哪些明细
外贸企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怎么做账
长按保存二维码
山东省2019级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答案
今天问才是时候,我们学校进行期末考试了。不过我忘记了........................................................................................................................................................................................................................................................................................................................................................................................不好意思了啊
出口退税系统,系统企业申报的期末留抵额与征管系统中不符,这个是什么情况,那所属期增值税真的是有留抵税
长按保存二维码
老师,生产企业 出口 免抵退税 还是不太明白 不知道怎么操作 怎么计算
一、应免抵退税额的计算 当期应免抵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免抵退税额扣减额当期应免抵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免抵退税额扣减额-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按以下公式计算: 1.如当期应纳税额≥0时,则: 当期应退税额=0 2.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免抵退税额扣减额)时,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免抵退税额扣减额 3.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免抵退税额扣减额)时,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根据《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有关指标确定。 “免、抵、退”税办法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出口货物退税率、出口货物离岸价,计算“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FOB)以出口销售发票的离岸价为准。 二、免抵退税抵减额的计算 (一)计算公式 当期免抵退税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材料=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 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是指购进的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列名的且不能按免税金额计算进项税额的免税货物。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直接进口用于复出口的进口料件%2B代理进口用于复出口的进口料件%2B用于复出口的深加工结转的进口料件。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按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确定,其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2B海关实征关税%2B实征消费税。 (二)当期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的确定 当期免税进口数件的组成计税价格的确定有两种一种是按购进法处理,另一种是按实耗法处理,即先按计划分配率来计算,待进料加工手册核销后,用实际分配率来调整,目前,我们采用的是“实耗法”来计算确定当期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当期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计划分配率。 计划分配率=(计划进口总值/计划出口总值)×100%。 计划进口总值、计划出口总值根据《进料加工登记手册》注明的金额确定。 计划分配率的最大值为100%。 (三)当期免抵退税抵减额的确定 采用计算机管理,当期免抵退税抵减额由以下内容组成: 1.当期出具《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上注明的“免抵退税抵减额”。 2.当期出具《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核销证明》上注明的“免抵退税抵减额”。 3.当期出具《视同进料加工免税证明》上注明的“免抵退税抵减额”。 4.当期出具《出口货物退运已办结税务证明》上注明的“免抵退税调整额”。 5.上期结转尚未抵扣完的免抵退税抵减额。 “免税证明”上注明的免抵退税抵减额=当期审核通过的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计划分配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核销证明”上注明的免抵退税抵减额出=本手册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总值×出口货物退税率-本手册累计已出具“免税证明”上免抵退税抵减额。 本手册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总值=本手册审核通过的直接出口总值×实际分配率。 实际分配率=(实际进口总值-剩余边角余料-结转至其他手册料件-其他减少进口料件金额)/(直接出口总值%2B结转至其他手册成品金额%2B剩余残次品金额%2B其他减少出口成品金额)×100% 实际进口总值中,包括用于复出口的深加工结转的进口料件。 “视同料件加工免税证明”上注明的免抵退税抵减额=代理进口料件金额×复出口货物退税率%2B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免税原材料退税率%2B钢材以产顶进金额×复出口货物退税率%2B国产棉金额×退税率%2B其他视同进口料件金额×复出口退税率。 三、免抵退税收调整 目前,根据“免、抵、退”税管理办法的规定,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在法定期限内(自出口之日起6个月内,下同)未申报或审核未通过的,以及征免税或退免税申报不实的,均应作税收调整。税收调整的内容及其处理方法主要包括补税和调整免抵税款。 (一)增值税补税处理 1.生产企业报关出口并办理征免税、退免税手续的货物,在法定期限内应取得而未取得法定凭证的,以及经退税部门审核发现信息核对不上的,均应补交已“免、抵”的增值税税款。 具体按以下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理: ①已申报免税,未申报退税,无出口信息。企业无法证明此免税货物已真正出口,可能有虚报免税之嫌,应予补税。因其已申报不予抵扣税额,故其应补交税金=出口发票金额×征税率-出口发票金额×(征税率-退税率)=出口发票金额×退税率。 ②已申报免税,已申报退税,无出口信息。企业货物出口单证齐全,但无法证明此货物已真正出口,应视同内销货物征税。因其已申报不予抵扣税额,故其应补交税金=出口发票金额×征税率-出口发票金额×(征税率-退税率)=出口发票金额×退税率。 ③未申报免税,已申报退税,无出口信息。企业货物无法证明已真正出口,但出口单证齐全,应视同内销货物征税。因其已申报不予抵扣税额,故其应补交税金=出口报关单金额×征税率。 ④已申报免税,未申报退税,有出口信息。企业货物已真正出口,出口单证不全,应视同内销货物补税。因其已申报不予抵扣税额,故其应补交税金=出口发票金额×征税率-出口发票金额×(征税率-退税率)=出口发票金额×退税率。 ⑤未申报免税,已申报退税,有出口信息。企业货物已真正出口,出口单证齐全,但未申报免税,也未申报不予抵扣税额,故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进项税额转出额=出口报关单金额×(征税率-退税率)。 ⑥未申报免税,已申报退税,有出口信息。企业货物已真正出口,但出口单证不全,应视同内销货物征税。因其已申报不予抵扣税额,故其应补交税金=出口信息中出口额折合金额×征税率。 2.一个年度内,生产企业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当年2月至次年1月)中反映的“免抵退出口货物的应退税额”累计数,小于退税部门在当年度批准的“出口货物的应退税额”部分,应补交差额部分税款。 应补交税金=当年度退税部门批准的出口货物的应退税额——《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免抵退出口货物的应退税额”的累计数 3.一个年度内,生产企业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当年2月至次年1月)中反映的“不予抵扣税额扣减额”的累计数,大于退税部门在当年度批准的进料加工免税证明和核销证明中的“不予抵扣税额扣减额”部分,应补交差额部分税款。 应补交税金=《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不予抵扣税额扣减额”的累计数-当年度退税部门批准的应退税额 4.对生产企业已申报免税和退税的货物,此后又发生退关退货的,因其在申报免税时已作了进项税额转出处理,故应调增其进项税额,即调减其应纳税额。 调减应纳税额=出口明细中原申报的不予抵扣税额 (二)增值税免抵税额调整 为操作简便,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一般先以出口电子信息即出口报关单的出口额为计税依据,审核、计算、审批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款。根据管理办法的要求,征退税依据必须一致,因此“免、抵、退”税最终必须以出口发票即企业出口销售账记载的出口离岸价为计税依据。其中有两种情况需要调整。 1.计税依据不一致。在法定期限内,某一发票项下申报免税出口金额(出口发票金额)与审核、审批“免、抵、退”税时所使用的出口金额(出口电子信息金额或出口报送单金额)有差异的,应根据差异部分计算调整免抵税额。 应调整免抵税额=∑(报关单出口额折合金额-出口发票金额)×征税率-∑(报关单出口额折合金额-出口发票金额)×(征税率-退税率)=∑(报关单出口额折合金额-出口发票金额)×退税率 2.国外运保佣。经过上述计税依据不一致的调整,企业“免、抵、退”税的计税依据已转为出口发票金额,而出口发票金额中包括了运保佣,运保佣在各月中未冲减出口发票金额,因此对法定期限内实际支付的全部运费、保险费、佣金,应在年终一次性调整免抵税额。 应调整免抵税额=运保佣×退税率。 (三)退运增值税调整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在报送出口后发生退关退运的,应向退税部门申请办理《出口商品退运税收已调整证明》,退税部门根据退运出口货物离岸价计算调整已免抵退税款。 应调整免抵退税金=退运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退税率 (四)消费税调整 如果出口货物为应税消费品,在补征或调整增值税免抵税款的同时,还应补交已免征的消费税税款。 1.从价定率征收的应税消费品。 应补交消费税金=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消费税税率 2.从量定额征收的应税消费品。 应补交消费税金=出口销售数量×单位税额。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区别
生产企业 出口 免抵退税 还是不太明白 不知道怎么操作 怎么计算
一、应免抵退税额的计算 当期应免抵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免抵退税额扣减额当期应免抵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免抵退税额扣减额-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按以下公式计算: 1.如当期应纳税额≥0时,则: 当期应退税额=0 2.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免抵退税额扣减额)时,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免抵退税额扣减额 3.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免抵退税额扣减额)时,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根据《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有关指标确定。 “免、抵、退”税办法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出口货物退税率、出口货物离岸价,计算“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FOB)以出口销售发票的离岸价为准。 二、免抵退税抵减额的计算 (一)计算公式 当期免抵退税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材料=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 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是指购进的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列名的且不能按免税金额计算进项税额的免税货物。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直接进口用于复出口的进口料件%2B代理进口用于复出口的进口料件%2B用于复出口的深加工结转的进口料件。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按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确定,其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2B海关实征关税%2B实征消费税。 (二)当期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的确定 当期免税进口数件的组成计税价格的确定有两种一种是按购进法处理,另一种是按实耗法处理,即先按计划分配率来计算,待进料加工手册核销后,用实际分配率来调整,目前,我们采用的是“实耗法”来计算确定当期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当期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计划分配率。 计划分配率=(计划进口总值/计划出口总值)×100%。 计划进口总值、计划出口总值根据《进料加工登记手册》注明的金额确定。 计划分配率的最大值为100%。 (三)当期免抵退税抵减额的确定 采用计算机管理,当期免抵退税抵减额由以下内容组成: 1.当期出具《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上注明的“免抵退税抵减额”。 2.当期出具《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核销证明》上注明的“免抵退税抵减额”。 3.当期出具《视同进料加工免税证明》上注明的“免抵退税抵减额”。 4.当期出具《出口货物退运已办结税务证明》上注明的“免抵退税调整额”。 5.上期结转尚未抵扣完的免抵退税抵减额。 “免税证明”上注明的免抵退税抵减额=当期审核通过的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计划分配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核销证明”上注明的免抵退税抵减额出=本手册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总值×出口货物退税率-本手册累计已出具“免税证明”上免抵退税抵减额。 本手册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总值=本手册审核通过的直接出口总值×实际分配率。 实际分配率=(实际进口总值-剩余边角余料-结转至其他手册料件-其他减少进口料件金额)/(直接出口总值%2B结转至其他手册成品金额%2B剩余残次品金额%2B其他减少出口成品金额)×100% 实际进口总值中,包括用于复出口的深加工结转的进口料件。 “视同料件加工免税证明”上注明的免抵退税抵减额=代理进口料件金额×复出口货物退税率%2B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免税原材料退税率%2B钢材以产顶进金额×复出口货物退税率%2B国产棉金额×退税率%2B其他视同进口料件金额×复出口退税率。 三、免抵退税收调整 目前,根据“免、抵、退”税管理办法的规定,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在法定期限内(自出口之日起6个月内,下同)未申报或审核未通过的,以及征免税或退免税申报不实的,均应作税收调整。税收调整的内容及其处理方法主要包括补税和调整免抵税款。 (一)增值税补税处理 1.生产企业报关出口并办理征免税、退免税手续的货物,在法定期限内应取得而未取得法定凭证的,以及经退税部门审核发现信息核对不上的,均应补交已“免、抵”的增值税税款。 具体按以下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理: ①已申报免税,未申报退税,无出口信息。企业无法证明此免税货物已真正出口,可能有虚报免税之嫌,应予补税。因其已申报不予抵扣税额,故其应补交税金=出口发票金额×征税率-出口发票金额×(征税率-退税率)=出口发票金额×退税率。 ②已申报免税,已申报退税,无出口信息。企业货物出口单证齐全,但无法证明此货物已真正出口,应视同内销货物征税。因其已申报不予抵扣税额,故其应补交税金=出口发票金额×征税率-出口发票金额×(征税率-退税率)=出口发票金额×退税率。 ③未申报免税,已申报退税,无出口信息。企业货物无法证明已真正出口,但出口单证齐全,应视同内销货物征税。因其已申报不予抵扣税额,故其应补交税金=出口报关单金额×征税率。 ④已申报免税,未申报退税,有出口信息。企业货物已真正出口,出口单证不全,应视同内销货物补税。因其已申报不予抵扣税额,故其应补交税金=出口发票金额×征税率-出口发票金额×(征税率-退税率)=出口发票金额×退税率。 ⑤未申报免税,已申报退税,有出口信息。企业货物已真正出口,出口单证齐全,但未申报免税,也未申报不予抵扣税额,故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进项税额转出额=出口报关单金额×(征税率-退税率)。 ⑥未申报免税,已申报退税,有出口信息。企业货物已真正出口,但出口单证不全,应视同内销货物征税。因其已申报不予抵扣税额,故其应补交税金=出口信息中出口额折合金额×征税率。 2.一个年度内,生产企业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当年2月至次年1月)中反映的“免抵退出口货物的应退税额”累计数,小于退税部门在当年度批准的“出口货物的应退税额”部分,应补交差额部分税款。 应补交税金=当年度退税部门批准的出口货物的应退税额——《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免抵退出口货物的应退税额”的累计数 3.一个年度内,生产企业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当年2月至次年1月)中反映的“不予抵扣税额扣减额”的累计数,大于退税部门在当年度批准的进料加工免税证明和核销证明中的“不予抵扣税额扣减额”部分,应补交差额部分税款。 应补交税金=《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不予抵扣税额扣减额”的累计数-当年度退税部门批准的应退税额 4.对生产企业已申报免税和退税的货物,此后又发生退关退货的,因其在申报免税时已作了进项税额转出处理,故应调增其进项税额,即调减其应纳税额。 调减应纳税额=出口明细中原申报的不予抵扣税额 (二)增值税免抵税额调整 为操作简便,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一般先以出口电子信息即出口报关单的出口额为计税依据,审核、计算、审批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款。根据管理办法的要求,征退税依据必须一致,因此“免、抵、退”税最终必须以出口发票即企业出口销售账记载的出口离岸价为计税依据。其中有两种情况需要调整。 1.计税依据不一致。在法定期限内,某一发票项下申报免税出口金额(出口发票金额)与审核、审批“免、抵、退”税时所使用的出口金额(出口电子信息金额或出口报送单金额)有差异的,应根据差异部分计算调整免抵税额。 应调整免抵税额=∑(报关单出口额折合金额-出口发票金额)×征税率-∑(报关单出口额折合金额-出口发票金额)×(征税率-退税率)=∑(报关单出口额折合金额-出口发票金额)×退税率 2.国外运保佣。经过上述计税依据不一致的调整,企业“免、抵、退”税的计税依据已转为出口发票金额,而出口发票金额中包括了运保佣,运保佣在各月中未冲减出口发票金额,因此对法定期限内实际支付的全部运费、保险费、佣金,应在年终一次性调整免抵税额。 应调整免抵税额=运保佣×退税率。 (三)退运增值税调整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在报送出口后发生退关退运的,应向退税部门申请办理《出口商品退运税收已调整证明》,退税部门根据退运出口货物离岸价计算调整已免抵退税款。 应调整免抵退税金=退运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退税率 (四)消费税调整 如果出口货物为应税消费品,在补征或调整增值税免抵税款的同时,还应补交已免征的消费税税款。 1.从价定率征收的应税消费品。 应补交消费税金=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消费税税率 2.从量定额征收的应税消费品。 应补交消费税金=出口销售数量×单位税额。